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研究昨日与今日的古琴文化

来源:今日消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10: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琴,原称“琴”、“绿绮”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国最早出现极具人文内涵的弹弦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一、神秘面纱之历史追踪追溯古琴的历史
古琴,原称“琴”、“绿绮”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国最早出现极具人文内涵的弹弦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 一、神秘面纱之历史追踪 追溯古琴的历史。传说古琴是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圣王所创制的。“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蔡邕《琴操》)。“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马融《长笛赋》)。所以琴这种乐器开始出现时,就注定非同一般,也非一般人所造出。正因为这样似乎冥冥之中就决定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它是一件不普通的乐器。根据史籍记载,五弦象征五行,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旬六日,宽六寸,象征天地文六合;上有龙池,下有凤沼。所以琴的创制无一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用心。由此琴的创制绝非某一人所为,以及从目前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古琴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史传说由于口头传播的模糊性,这些传说目前缺乏考古上的证明。所以从可考据的史料出发,当然在古史记载可信的角度上来说。《礼记·乐记》:“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考古实物,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和湖北荆门楚墓出土的“七弦琴”“无徽、一足。”综合说明,琴的创制与虞舜时代的乐正与夔有着联系。《秋水》:“夔谓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王充《论衡·书虚》云:“近夔一足,无因趋步坐调音乐可也。”可初步都断定确有虞舜此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或发展它既需要有绵延滋长的土壤,还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积累。恰巧,大约在虞舜时代人们开始养蚕,大多琴弦用它制成来表现苍古的韵味。从上述史籍文字可推测,古琴出现不晚于虞舜时期,距今至少已有四千余年历史。 二、古琴内涵文化发展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的艺术文化随着岁月的积淀,勾勒出了古琴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先秦两汉时,《史记·乐书》中有“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新论·琴道》中有“下征七弦,总会枢要,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等等著作中都体现了前者认为以礼为本,要为政治服务。关于后者,《淮南子·秦族训》中有“反其天心”。以及《琴操》中的“反其天真”。等等中它们都认为古琴秉承天地之气,体现自然的本真。 宋元以后,儒学的重振。继唐薛易简《琴诀》、朱长文《琴史》、成玉磵《琴论》、陈敏子《琴律发微》的出现后,标志着我国古琴研究领域随着古琴创作水平的提高、演奏技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更多的转向对具体音乐的创作、演奏等美学规律的探索。 明清古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创作、演奏美学成就斐然。《溪山琴况》云:“兴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要求演奏者在乐曲情绪上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琴赋》云:“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等等都体现了纯创作、纯音乐。 三、大量的曲谱留传为发展古琴奠定基础 古琴艺术留存了大量曲谱、琴学著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其一,古琴的创制结构以及其音色较好的体现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中庸”、“天人合一”、“净心、和谐”的理念。《左传·昭公元年》云:“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又如《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等。古琴在某种意义上已然成为国家机器的御用工具,使得历史上文人、士大夫、僧、道,包括许多帝王将相都喜欢抚琴或听琴。 其二,古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先秦文献记载早在西周和春秋时代,琴已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都有描写,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男女之私和宴乐实客中,而且还和鼓等乐器用于祭祀中。 其三,在宫廷、礼仪中,已有专业化、职业化的琴者。特别是春秋时期就有不少职业的琴家,如师旷、师曹、师襄子等。汉代起,宫廷中设有“琴待诏”的官职。 其四,古琴记谱法的创新与改进。指法谱、减字谱的出现,有效得改进了原先“文字谱”过于繁琐的缺点,提高了学习曲谱的效率有助于琴曲的传播,大大减少了古琴谱的印刷成本。 四、古色古香的佳器悦己亦悦人 在从古琴本身出发,音色古朴而沉静,音量较小,已然成为一件自得其乐的佳器。但其音量较小,也不免误解缠身。如是说“古琴悦己,古筝悦人”。一下例子就能看出,主要是受古代文人诗句影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自弄还自罢,办不要人听”,“近来渐喜无人听”等。但是如果从白居易的生平出发来剖析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白居易处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情绪波动不稳定。常常寄情于琴诗中,宣泄心中愤懑与郁闷。所以不能以片盖全的看待,几首消极诗文是不能代表诗人全部的审美情趣与对乐器的看法。比如“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白居易:听弹《古渌水》)。“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听弹《幽兰》)。 根据史料记载,不仅仅白居易更有其他古代文人大量听人弹琴的诗句。晋代嵇康《琴赋》云:“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唐代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宋代苏轼《听武道士弹贺若》:“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等等这么多因听琴而作诗的诗句,足以证明古琴在人们心中的独特地位不仅悦己,亦能悦人。古琴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传统乐教的一部分,熔铸了大量文化的精神。听琴之中会感到有一种穿透身体侵入骨髓的意味,这种不言以表、不可名状的“味道”,归于一种“羽化而登仙”之境。或许这就是伯牙与子期知音难觅的缘由了。 五、今日古琴之传承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本是好事,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遗憾。因为本应该活跃于人们生活中的“琴”现在却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遗产,是一种曾经存在且至今还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产物,那么这种遗产就值得发扬光大。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之下,古琴保护的现状从古琴社团历史、组织、活动、事迹、成果的介绍和描述。古琴社团是一种自发性团体,具有一定松散性和自由性,所以往往就认为其传承和发展积极效果不明显。 相关资料查阅:就社团例举进行分析。梅庵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时所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在安徽合肥目前存着两家同名的“梅庵琴社”,古琴艺术传承人刘赤城先生和他的学生王丹所建。2005年琴社成立后,有过一段师生同心“汇聚”的岁月,但很快走向衰落。固然,琴社的衰落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狭隘的传统门派之见逐渐升级也触伤了琴社成员。梦溪琴社,江苏镇江由梅庵派第三代传人刘景韶创建。刘景韶(1903-1987),祖籍江苏昆山,自幼爱好音乐、文学。当前梦溪琴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政府下发扶持的保护经费迟迟难以兑现并下达到作为保护单位的琴社手中,以及作为琴社的主要组织者刘善教属于非专职管琴社事务,在时间精力上难以得到保证。 综合以上资料的总结来看:梅庵派作为20世纪中国古琴史上拥有最广泛影响力的重要琴派之一。由于目前人数的庞大与琴社组织相对分散,梅庵派在当前传承发展中存在着诸如因师生流派风格嫡庶纷争而影响派内团结,而阻碍琴社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通过古琴的历史和美学思想的发展,琴社个案分析等。不经设问,我们应该修复的是“文化遗产”的物,还是一种文化“精神”。对于物的修复,有学者认为古琴在于今天只适宜于博物馆式的保存。相反我比较认同另一种观点,古琴有着其与生俱来的深厚历史沉淀,今后必然流传乃至发扬发光。我宁可把自己当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毕竟古琴历史悠久,丰富的作品遗存和具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这是古琴发展的优势。或许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深厚的传统又将古琴的发展扛以重任,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传承和发展要进行理性的扬弃才能将传统的积淀注入新的血液,创造更辉煌的力量。今日古琴已不是昔日八音之上的神器,作为一件普通乐器,在今后的流传发展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流传过程中应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为普及古琴艺术增加培养力度、深度。任何一门艺术形成,如果没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那么它本身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古琴普及与政府支持、媒体的关注、学校的配合等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必然联系。因此古琴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本文系201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昨日与今日的古琴文化》成果。

文章来源:《今日消防》 网址: http://www.jrxfzz.cn/qikandaodu/2020/0528/336.html



上一篇:工艺美术的三重知觉空间
下一篇:牙医武佳明:着手成春,不如先交心

今日消防投稿 | 今日消防编辑部| 今日消防版面费 | 今日消防论文发表 | 今日消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今日消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