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消防》刊物宗旨[05/28]
- · 《今日消防》征稿要求[05/28]
- · 《今日消防》投稿方式[05/28]
- · 《今日消防》收稿方向[05/28]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烦——想想“烦恼即菩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说文解字》里说:“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从页从火”,表明这是个会意字,可是,是怎么会意的呢?看看这个字的篆体吧:烦。原来“页”表示人头(上边画着个人头的正面像,下边用“人”特别突出一下),加上“火”,当然就表示头脑发热如火烧。
有一本很别致的解字之书,叫《白鱼解字》,从头到尾都是手写体影印的,是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功夫之作。这里头说,耳朵发烧是“耿”,脸发烧是“赧”,那么“烦”呢?古时往往指“感风寒发低烧”,还说“前额发烧的病人,心情烦躁”,“后来,不病又不发烧,只是心情烦躁,动辄迁怒于人,也叫冒火”。于是,我们一般也认定“烦”就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
我们常人都头顶“三千烦恼丝”,大概没有不烦的。哪怕是诗仙李白也逃脱不掉,他的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开篇既不写楼,也不叙别,而是直抒“烦忧”,大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来,他深感“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心烦意乱,是一种历经了多少流光都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
诗仙尚且如此,凡人情何以堪!世间大大小小的烦恼总是会跟着我们走,伴随我们左右,甚或整个包围着我们,你怎么挡也挡不住。一旦剃去烦恼丝入了佛门,还要普度众生,看似摆脱了世间的一切烦忧,殊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但他们的本事就在于不断地摆脱,从烦恼中拔腿。
“烦恼”一词意译于梵语“Klesa”一词,但在佛教中,它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或者直接概括为“贪、嗔、痴”三个字。通俗简化一下就是指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可是,咱们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对于这一切烦恼,似乎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排斥,他居然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是怎样才可以“即佛”“即菩提”呢?他紧接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原来,他分出了前后两“念”:前念是迷惑执着,就依然是一个凡夫俗子;后念是参悟透彻,就可以成为佛了。前念是“著境”,执着于某种烦恼之境,就依然是烦恼;后念是“离境”,拔离出这种烦恼之境,就提升到菩提佛法了。一切烦恼都可转化为菩提,最关键的就是“悟”,是“觉悟”。原来“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如果换作意译,就是觉悟、智慧。
我们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李时珍通过《本草纲目》告诉我们,有一种忘忧草可以入药,有退烧的疗效。我们总有烦恼袭来的时候,像是陌上的风沙,有时会迷了眼,有时会乱了心。那么,慧能大师也给我们开出了一种“忘忧草”:他鼓励我们“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以“悟”,无论“渐修”“顿悟”,但“法源是一宗”,只因为人“见性有快慢”,所以“因人而立”罢了。而对于“烦恼”,只要能觉悟,能明心见性,就能放下,就能从“著境”走向“离境”,甚至通达菩提境界。
走出烦恼,即放下,对于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靠的还是修行功夫。但这并非一定要剃去烦恼丝或者枯坐蒲团,日有所悟就好了。
当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需烦。想想“烦恼即菩提”,它扰乱你也成全你;想想烦恼不是一种长期折磨,仅仅是一种暂时打扰;想想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 ;想想西方谚语有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去洗明天的盘子”;想想闻一多在《红烛·时间底教训》里说的:“昨日底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这样想的就是“悟”的种种。这样的想成了习惯,或许你会发现,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如此通透美好。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说文解字》里说:“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从页从火”,表明这是个会意字,可是,是怎么会意的呢?看看这个字的篆体吧:烦。原来“页”表示人头(上边画着个人头的正面像,下边用“人”特别突出一下),加上“火”,当然就表示头脑发热如火烧。
有一本很别致的解字之书,叫《白鱼解字》,从头到尾都是手写体影印的,是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功夫之作。这里头说,耳朵发烧是“耿”,脸发烧是“赧”,那么“烦”呢?古时往往指“感风寒发低烧”,还说“前额发烧的病人,心情烦躁”,“后来,不病又不发烧,只是心情烦躁,动辄迁怒于人,也叫冒火”。于是,我们一般也认定“烦”就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
我们常人都头顶“三千烦恼丝”,大概没有不烦的。哪怕是诗仙李白也逃脱不掉,他的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开篇既不写楼,也不叙别,而是直抒“烦忧”,大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来,他深感“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心烦意乱,是一种历经了多少流光都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
诗仙尚且如此,凡人情何以堪!世间大大小小的烦恼总是会跟着我们走,伴随我们左右,甚或整个包围着我们,你怎么挡也挡不住。一旦剃去烦恼丝入了佛门,还要普度众生,看似摆脱了世间的一切烦忧,殊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但他们的本事就在于不断地摆脱,从烦恼中拔腿。
“烦恼”一词意译于梵语“Klesa”一词,但在佛教中,它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或者直接概括为“贪、嗔、痴”三个字。通俗简化一下就是指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可是,咱们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对于这一切烦恼,似乎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排斥,他居然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是怎样才可以“即佛”“即菩提”呢?他紧接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原来,他分出了前后两“念”:前念是迷惑执着,就依然是一个凡夫俗子;后念是参悟透彻,就可以成为佛了。前念是“著境”,执着于某种烦恼之境,就依然是烦恼;后念是“离境”,拔离出这种烦恼之境,就提升到菩提佛法了。一切烦恼都可转化为菩提,最关键的就是“悟”,是“觉悟”。原来“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如果换作意译,就是觉悟、智慧。
我们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李时珍通过《本草纲目》告诉我们,有一种忘忧草可以入药,有退烧的疗效。我们总有烦恼袭来的时候,像是陌上的风沙,有时会迷了眼,有时会乱了心。那么,慧能大师也给我们开出了一种“忘忧草”:他鼓励我们“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以“悟”,无论“渐修”“顿悟”,但“法源是一宗”,只因为人“见性有快慢”,所以“因人而立”罢了。而对于“烦恼”,只要能觉悟,能明心见性,就能放下,就能从“著境”走向“离境”,甚至通达菩提境界。
走出烦恼,即放下,对于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靠的还是修行功夫。但这并非一定要剃去烦恼丝或者枯坐蒲团,日有所悟就好了。
当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需烦。想想“烦恼即菩提”,它扰乱你也成全你;想想烦恼不是一种长期折磨,仅仅是一种暂时打扰;想想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 ;想想西方谚语有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去洗明天的盘子”;想想闻一多在《红烛·时间底教训》里说的:“昨日底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这样想的就是“悟”的种种。这样的想成了习惯,或许你会发现,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如此通透美好。
文章来源:《今日消防》 网址: http://www.jrxfzz.cn/qikandaodu/2020/0528/329.html
上一篇:从“利未人的份”想到传道人做微商
下一篇:毛泽东解无字碑